目录

随大流语境下的独立思考与个人选择

近期由于「核污染水排海」中外网上又是纷争不断,恰巧我也看到了两件小事。

近期新闻两则

  • 小红书上一位宝妈分享自拍与生活,但因其较早结婚生子,言语间显得十分传统,思想比较陈旧,招来了大量「思想进步人士」的谩骂与嘲讽。与此同时一个博主发言:「我懂大家的点,这个女孩子年纪小,早早地不上学了,嫁给了一个赌博的男人,才 01 年就已经生了孩子,还表现出非常不成熟、思想低幼的一面,甚至话说得更过分一点——不开化的状态。但是希望大家能语气能和缓一点:这是一个没有多少爱、没有多少钱、没有多少文化的底层女性大概率会有的样子和不出意外的思想层次。年纪轻轻的结婚生子,嫁给有问题的男人,甚至以自己年纪小当了妈为傲,唯一的骄傲是,在互联网上晒自己年纪小的照片 —— 虽然我当了妈,可我还是很可爱,还喜欢嘟嘴。这画面是滑稽的、悲哀的,但没有到达可耻地让人嘲讽的地步。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我圣母,可是,我仍然想问——你们搞女权,爱的是抽象的女性,还是具体的女性。」

  • 推特上的自媒体账号转了一则微博,内容大意是袁立基金会帮一位老人做了手术,为他做完手术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很多人回复在嘲讽或者说阴阳怪气这个老人和他口中的党和政府,充满了戾气。我看到一个回复大意是写到:「这句话该如何去理解?这难道不就是在那一刻那位不懂很多事情的老人心目中的最高层级的赞美,你甚至可以替换成『感谢菩萨保佑』,这里的重点是『感谢』。」

当前不同国家,不同社交媒体,不同交际圈层,每个个体接触到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各不相同,造成了人们生活的分离,形成了各自的语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同语境下的人们靠什么来连接呢?很多时候,表现在相同语境间的认同不过是一种最为保守安全的随大流姿态,而不同语境间的碰撞又大多是各执立场的无理由谩骂,人群之间变得愈发孤立、私利、自我审查与自我驯服,同理心受到威权者有意地引偏与遮盖,最朴素的底层人性情感也开始需要事实、知识与内省的共同支撑才能重新被唤醒,理智也是一样

随大流,很舒服。

小红书上的女权语境、推特上的反贼语境、当权者的家国语境,以及社会的慕强语境,大家狂热地将自己置于某个特定框架中,把什么都引申到里面,不站在自己语境下批判点什么、叫喊伸张两句就不痛快。这种做法与国内的爱国主义宣传、正能量宣传以及宏大叙事有何不同呢?关于社会、人权、亲密关系等议题,不同地方告诉了我们截然不同的答案。那扪心自问,在做这些选择的时候我思考的是什么?我是出于对真、善、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是随波逐流顺应权威与大众舆论的「教诲」?那些自认为出乎纯粹的爱与勇气所做出的选择,又有几分是在某种权威允诺下才敢向更弱处生发的呢?

人们在一套体系里被驯化久了,便习惯于只要遵循一套「规范」赋予的行为准则就好了:如果我是铁匠,我就每天打铁,如果我是面包师,我就每天做面包。我不属于我,我属于一个更大的组织,这个组织可能是教会,也可能是政党,还可能是某种理念。我们听从着被允许传播的一套套话语体系,遵循着划定的规范,所以只需要顺从,不管自己的生活如何,总有权威来帮你解释一切。我们都是在大潮中漂流,当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顺应这个大潮时,也许你会感到生活不如意,但你依然会感到舒服,自洽的那种舒服,这种舒适来自于一种认同,哪怕那只是别人编织的故事。

希望我的选择真的是我的选择

一旦你渴望获得「自由」,想要自立于世,又会有失去「传统大爹」保护的心理状态,失去「保护」可不是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进行观察、学习与内省,逐渐消除各种层层的「保护机制」,找到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这个过程可能非常迷茫与痛苦。但此时无论是因为顺应潮流而感到的痛苦,还是因为深入内心进行探索而感到的痛苦,都是值得欣然接受的。因为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中“存在其他可能性”的话,就无法体验到这种痛苦。

所以从小课本里便在说的独立思考到底是什么呢?那些言之凿凿不断发言品判的人们都在认为他们正在进行独立思考,但在一道道审核铁幕与宣传机器的鼓动配合下,无论国内国外一切事件的发生,对于跪拜倾听者来说,更像是参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选择做什么是每个人的选择,但我希望确保我的选择真的是我的选择,我想我愿承担清醒的痛苦。

(2023-08-30@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