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3-04 自然与朋友给予我力量



生活

这个月是在路上的一个月,4 月的第一周是和前司同事以及她的好朋友一起去了阳朔,实现了我工作后的第一个周末周边游。4 月的最后一周则趁着五一假期出了趟远门,跑去北京和大学室友 happy 去了。

阳朔周末游

这次阳朔之旅呢就突出一个随心!大家都说旅游最能见人心,看出人和人之间合不合得来,从这方面来讲啊我们三个称得上是非常合拍的旅游搭子 —— 都是不急不缓的性格、也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出来玩儿呢最重要的是开心,值得纪念的是共同的经历。尽管我们的摄影技术不怎么样,但我们都能放得开去尽情体验,因此留下了许多我认为珍贵的照片。再加上有阳朔的青山绿水醒醒眼睛,这一趟着实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回忆

我们第一天的行进路线是:兴坪古镇 → 漓江 → 西街。在兴坪古镇主要是品尝了一些小吃,我们这仨穷鬼只吃了桂林米粉还有冰淇淋,其他都是过个眼瘾看看就行(笑)。到了漓江,当然要打卡二十元人民币取景地,然后还羡慕了一番陪路人拍照就能赚钱的撑船老爷爷们。非常幸运的是,在我们回程路过最佳观景地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最美的日落时刻,真真是美极了,搞得我连连感叹不虚此行!!!晚上我们先回酒店放下行李,然后去品尝了啤酒鱼,吃完后在人潮涌动的西街逛了一圈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路两旁迪厅里传出的巨大音乐声了 😂。

https://image.philohao.com/images/20230408_yhuorilo.jpg
日落时分

第二天我们租了两辆小电动,沿着十里画廊骑了很久,一直骑到了遇龙河,顺便坐了竹筏。由于一个竹筏是可以坐两个人的,我又没能找到独自一人的路人作伴,就只能一个人购买了双人票当了回大冤种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在一家装修非常有眼缘的饭店吃了饭,终于吃到了心心念念的竹筒鸡,而且每个菜都好吃又大份,赞!

北京五一聚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实际上我和我的大学舍友们从大四开始就没有见过面了,一晃也三年了。四月的最后一周是五一假期,大家伙儿一合计就决定在北京集合,重温当年室友情 hhh —— 我们四个人还真一起住了一晚,在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租的单间公寓里,这一波着实是怀旧服限定返厂喽。我们一起去了后海酒吧,在叫做「听月」的那间酒吧里,喝着酒听着我们这一代的歌曲,我恍惚间有些怀念过去的那些美好时光呢。晚上还一起搓了日麻,作为胜利者的我赢得了睡床不睡地的伟大特权 👏!第二天一整天基本都在环球影城里度过,咱也体验了一把资本主义的小享受,话不多说,看片咂

重拾 RSS

这个月我又重新开始使用 RSS 啦,主要是试用了 DiyDogXlog 后记起来他还有一个 RSSHub,就把自己常看的信息源整理了一下用 RSS 来订阅,然后就产生了意外收获!我发现自己无聊刷手机的需求明显变弱了!之前我一直担心错过最新的消息或者更新,总是要刷完这个软件刷下个软件,看来看去看个没头,再加上现在软件都有好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推荐流,一不留神时间就溜走了,但实际上静下心来想想并没有获得任何东西,连娱乐功能都达不到,只剩更深的空落落。改用 RSS 订阅之后,我不再需要主动打开那些软件,信息的呈现和查看也更加集中,这样子既减轻了信息焦虑,又使我不会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很棒耶。

在这个信息越来越多、推荐分发机制盛行的世界,使用 RSS 订阅来筛选和过滤信息,让自己更加聚焦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就像我更喜欢阅读书籍和观看长视频而不是短视频一样,我对 RSS 的观感也远超推荐流!当然,偶尔利用推荐分发机制来拓宽视野,跳出信息茧房也很重要。不过,关于跳出信息茧房这件事,我倒是有一个心得小技巧,那就是去更深层次地跟随所关注和敬佩的人的步伐。那些优秀的人总是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跟随他们,我也接触到了很多以前绝对不会涉足的领域和知识,说到底最宝贵的信息源是那些优秀的人们,去接触并贴近他们远比奔袭于各种推荐流让我受益更大 👍。


捕获

书影札记

  • 《暴裂无声》
    这部电影是在群里提到《心迷宫》时,群友推荐的同一位导演忻钰坤的另一部作品。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风格和内核跟《心迷宫》相似,都很彰显导演的个人特质。它们都通过悬疑的故事情节观察社会,并以案件这种充满人性复杂与抓人快感的事件作为叙事与情节推动方式,草蛇灰线勾勒出对社会与阶层的注视。这部片子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揭示凶手的身份,而更注重展示每个角色的选择以及揭示社会现实中上层的虚伪残酷、中层的冷漠自私以及底层的无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像许多人诟病的,这种类型的国内影片确实有向韩国那边的类型片无限贴近的趋向,容易过于追求工艺美感拍得匠气过重,有时候会顾此失彼,虽然在视觉上质量很好,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感觉不太自然。其实为什么我有时候知道国产片有很多缺点,但仍然喜欢看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有时候能展现出我所认知和接触的真实而贴切的行为和对话,这是那些高质量外国剧集很难给予我的独特体验。

  • 《继承之战 第 1-4 季》
    自第四季播出以来,每出一集都能看到土摩托老师在推上给予高度赞扬,因此我特意找来从头看了一遍。对我来说,这部剧更像是一种拓宽视野的东西,因为从自身出发,我并没有太多共鸣,也谈不上什么感同身受。然而,就像那些摄影作品一样,对于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每当看到能引起共情的内容时就会觉得真的很棒,但有些作品是仅凭借光影和构图的魅力就足以让真正热衷于此的人们赞叹不已 —— 之前,我听过一位摄影师谈到,摄影需要通过视觉调度来表现出临场感和通感:水的湿度,风的呼吸,阳光的温度。我很清楚自己还停留在注重内容和情感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能感受到这种专业人士不同的观察角度确实言之有理。同理,借助土摩托老师的私人影评,我也能大致领略到这类影片的卓越之处。我并不排斥不同的观影角度和评价方式,相反,对我来说,这是相当新奇的体验,就像尝试不同地方的当地食物一样,这些都能带给我与众不同的体验。

  • 《奇想,天动》
    很早之前就想看的一本书,整本书看起来十分流畅,故事不算复杂,讲述方式也很引人入胜。个人对纯粹的本格推理作品如《希腊棺材之谜》之流是十分推崇的,但同时也超喜欢这种关联社会的悬疑侦探作品。这两种类型的作品给我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但都是极好的。读罢这本书后,会有种在时代的无力感面前,面对沉痛且无法逆转的现实,所有华丽的谜团注定只能成为历史的脚注的感觉。与《金色梦乡》类似,这类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总是在我读完后留下深刻的印记,不停地在脑子里回响。

  • 《灌篮高手:THE FIRST / Slam Dunk》
    去电影院看的,影片视听风格上没啥可指摘的,内容也很纯粹不犯错,不能说很出彩但也绝对不是烂片,属于中规中矩的类型。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近年来最好的观影体验之一。都是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来看,前面大家都很认真地看着,在影片的最后,慢慢开始有人发出了小声的加油声和欢呼声,与影片最后的比赛场景相得益彰,有了一股特别的感觉。那一刻,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校园看班队之间进行比赛的场景。电影院里给人感觉既安静又充满了氛围,真是一种矛盾的体验!

  • 《漫长的季节》
    我估计大多数像我一样觉得这部剧不错的人,之所以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命案情节或宏大的家国命运,而是因为影片中呈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经历与生活气息 —— 它不是概念性的,也不过分矫揉造作,只是简单地展现了一些东西。虽然我觉得土摩托老师的这篇点评属于是一针见血,但架不住我还是很喜欢看这种国产剧哈哈!在这些类似的国产剧中,偶尔出现的我们这方人所特有的熟悉的场景和感觉真得很让我着迷 QAQ!当然,影片的其他方面补足空间还很大,但绝不应该是东施效颦、顾此失彼的那种简单的模仿复刻,否则我真是宁愿看这种 🙄。

  • 《我爱我家 (1993)》
    和《武林外传》一样,属于不知道看什么时会拿出来看几集的经典老剧。这次一周内大概看了四五集,然后有别的事情要忙,就放下了,也不知道下次再捡起来看会是什么时候。


见闻

概念的解释

我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一直很弱,经常无法清晰地向不熟悉某个领域的人解释一些概念。所以,我很喜欢看别人用通俗易懂和幽默的方式来解释某种被包装后的概念。虽然这种表达细究起来和实际上会有偏差,但作为一种有趣且启发性的开场白或表达方式我觉得还是蛮有效果的。

@衛斯理:作为土鳖,一直不知道麦肯锡/埃森哲这类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有推油能讲讲嘛 老感觉他们是做精美的 PPT,然后企业就把钱送给他们 PPT 驱动…
@Winnerineast:公司就是一群人的协作,琢磨怎么让这群人自己折腾自己,一个一个咬尾巴的转圈,省老板的事儿,这叫做组织架构流程优化; 陪老板拜佛打高尔夫,琢磨公司的卖相,产品定价高一些,怎么干掉全部打江山的兄弟但是不露声色,怎么干掉竞争对手,这叫做战略咨询; 去生产车间访谈,去仓库数存活,去卖场照相,然后拉着一个软件公司进来怎么把手工自动化,多个系统整合一个,一个拆分多个,这叫数字化咨询; 在 SAP,Salesforce 的产品上配置,二开,这叫做交付; 交付完了运维系统,客服电话,这叫数字化服务。

当然,我也见识过一些很怪很神奇的比喻。。。🙈🙊🙉

@陈皮子安:昨天和人解释古典音乐,我说古典音乐就像性一样,巴赫属于做的同时在吻在摸,目不暇接,高潮迭起,活特别好。肖邦属于红酒落地窗大别墅,美男子,前戏极度享受,虽然秒射,但还是让人回味无穷。门德尔松属于一直在舔在亲,全是前戏,没有进去。瓦格纳属于压根就没碰你,只是给了你一点儿小药丸,让你陷入幻觉,让你忘乎所以,上天入地。德彪西属于把你灌醉绑上,用羽毛来回摩擦。贝多芬什么都没有,只有 18cm 大雕,毫无技巧的捅,只有阅尽千帆的人才觉得还得是贝多芬。巴托克是……“不是那个洞!”第二天你发现他给了你一个全新的世界。布鲁克纳是搞了你两个小时,你已经麻木了他还在动,一到晚上他爬上来,你就知道完蛋了。


思索

积极心态保持

因为自己总是习惯于在很多情绪中自设界限,所以常常陷入纠结无法解脱的境地,自己也渐渐意识到自己过于关注他人的感受,也常常默默地压抑自己的想法。然而,这种方式往往让我和他人都感到不舒服,最终结果也常不尽如人意。最近在推特上看到了 Wayward 的一系列推文,是关于如何对待自己的需求以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的,她的话部分触动了我:

@Wayward: 分享一个保持积极心态的秘方:我从不为自己的任何需求感到羞耻。

  1. 我想要不浪费自己的任何天赋,所以我早起、运动、努力学习,我从每件事中都得到反馈和荣耀,每一次都让我更加充满野心。说我不懂享受生活、或者说我内卷的这些话我根本不在意,一般这样骂我的人还喜欢加上:如果是我的话就躺平养老,那是因为你真的不是我,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臆想。
  2. 我想要和一个人交朋友,我就主动找她。我几乎没有社交恐惧症,这给我带来过很多帮助。
  3. 我甚至不认为我的负面情绪或负面需求可耻,如果我什么都不想做,那是合理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因为生活中出了问题,所以我才会变成这样保护自己,它们都从我的内心产生,都代表我当时真实的状态。不想干就不干,然后我会试图找找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是垃圾的朋友就绝交,垃圾的回忆就从中找自己的闪光点,还有即使这么闪光却还是会踩坑的原因。我认为所有的标准都无法评价我的内心,假如这些标准真的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帮助我了解自己。我是独立的灵魂,我所有的波动都是合理的,宇宙既然创造了我的灵魂,就应该做好接纳我所有波动的思想准备,不然创造我干什么,反正我自己是接纳的。但我没有让所谓负面的波动成为日常,因为我觉得既然我是独立的,那我就应该对自己负责,即使我认为自己产生的所有情绪都是“正确的”,我仍应该对它们进行整合和理解,并且在这些多如海水一样的思绪中找到内心真正的诉求。因为对自身实现和所谓使命的探寻,我才一直前进,学习爱自己本身也许也是需要长期学习的事,但我有信心继续。

除了 Wayward 上面提及的态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为补充: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对保持积极心态至关重要,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
  • 人要学会放松:增加一些独属于自己的小乐趣,如冥想、运动、阅读、音乐等,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暂息安定的小天地;
  • 寻找支持很重要:与积极的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分享想法和感受,有人倾诉和支持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提供有益的反馈和建议。

总之,保持积极心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旅程,最重要的是持续努力并给予自己爱与关怀 🤗。

表达四边模型

因为自己是一个敏感且有许多内心戏的人,常对自己的沟通和表达缺乏自信,也喜欢反复咀嚼他人的言语,进而发现许多由沟通产生的冲突都源于直接将矛盾上升到了关系层面,这也导致了常见的委屈「我根本没那个意思」;有时候我也经常表述不清,没有重点,使得听众云里雾里「不知我到底要讲什么」。

https://imgs.zhubai.love/8677839a2829451a80e4f743707d43b8_2166483197507829760.png
表达的四边模型

上图是某位作者把这种现象归纳出的一个表达四边模型,该模型提供了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路径,让我们可以选择性的在某个层面做出回应。通常,当我们避开在关系层面的否定性回应,在其他层面进行回应的时候,对方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角度回应他人,也可以用来自我检验「我有没有把一句话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