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3-03 回归,多动多学多快乐



生活

滑板少年

这个月月初我就开始很上头,总想买些新奇的东西尝试一下。于是在某个神志不清的夜晚,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付款了一个滑板,在东哥给力的物流下第二天上午就到货了,好家伙!这直接断了我反悔退款的心思 QAQ。

货到手了当然要尝试一番啦!趁着大晚上没人去江边空地上滑了滑,也许是因为这块板子平衡性不错抑或是我天赋异禀(误),滑起来还挺顺溜的,没有摔跤(叉腰.jpg)。而且滑滑板看起来轻松愉快却其实还挺有锻炼效果的,玩了半小时我就出了巨多汗,腿部肌肉也胀胀的,运动效果是真心不错!

大夫山游记

周六我们几个人去大夫山骑自行车。广州的几个小山包呀都不高但各有特色,白云山就很多大爷大妈散步、小伙儿跑步;六片山不少骑山地摩托玩儿极限的;大夫山呢就主打自行车慢骑。门外就很多租车的,但骑共享单车的话也能直接进,好评!

说实话,景色并不十分亮眼(挠头),莫名感觉树都灰蒙蒙的没精打采?像没睡饱哈哈 😃。但是骑车还是挺有意思的,特别是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快的刺激感觉!

智慧掉一半

这个月终于去给我的智齿拍了一张美照,结果发现四颗全长歪了,欸呦我的钱钱吔。。。

不慌,咱有医保,拔呗!who 怕 who?!在拔的时候,医生又是电钻又是锤子 🔨 叮叮当当搞得我合不拢嘴。最后,伴随着脑中嘎嘣脆响一声,成了!医生感叹:“累死我了,你这颗牙可真大!”我反正是没去观瞧它的尸体,一溜烟儿去抓完药就逃也似地回家了。

总的来说,这副主任医师挂号贵是贵,但水平真不赖哈,拔完牙后腮帮子一直没咋肿,只在手术后的第三天有较强烈痛感,差不多一周也就基本不碍事了,用的是可吸收的线也不用再去医院一趟拆线了。唯一遗憾的是还给我剩了两个洞(这次拔的左边上下两颗),得等时间魔法来抚平它们了。

这几天因为少了两颗牙,比较好奇,就不停地对着镜子看呀看,结果发现我的两颗后槽牙黑线好严重 🥹,之前一直没咋在意,五一后找个时间得该补补该治治了!不能再拖了!我可不想体验什么根管、种牙。😭😭😭


捕获

书影札记

  • 《最后生还者 第一季》
    HBO 的这个游戏改编剧真的很惊艳,无论是在质感还是友好度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它不仅符合原作,而且还增加了一些内容,同时考虑到了新观众的需求,相信那些玩过游戏的人应该会有更深入的体验吧。但由于它来自于一个游戏,脱离了游戏这个载体后,我作为一个路人观众,会觉得它在故事层面上有一种阶段性和场景性的割裂感,它有点像以前我看美国英雄电影时所感受到的观看体验——角色被节奏拖着走,成为完成叙事任务的工具人。我个人大概率不会追第二季。

  • 《MH370:消失的航班》
    一部由网飞制作的马航失事 9 周年调查式纪录片,聚焦在 MH370 航班失踪事件。这个纪录片通过采访相关人员(包括遇难家属、事故负责人和后续自行调查人员等)以及收集过往新闻的形式展示了在 MH370 航班失踪期间实际发生的种种蹊跷事件和各种猜测。虽然很多东西听起来都是阴谋论,真相与否至今仍未有定论,不过纪录片本身很清晰地梳理了围绕此事所发生的诸多后续,也算是给很久没关注这件事的我一次性补了补课。

  • 《希腊棺材之谜》
    第一次读艾勒里·奎因的作品,和之前读过的阿婆、钱德勒这些完全是不同的风格,没有过多的文学渲染和人性洞悉,但添了干净利落和丝丝入扣的层次感,看完还是不可避免的爱上了,蛮喜欢「演绎分析法」这种调调的(在推理和科幻小说方面,我还真是挺博爱的 🥰 hhh,看一个爱一个)。

  • 《黑暗荣耀》
    一口气能看完的那种,就很爽,当然也止步于就很爽。你要说真深入探讨了什么,我觉得没有,无论是霸凌还是复仇方面对人性与残忍力的体现都是糊在纸面上的感觉,但这种效果可以说是拿捏住了现代人愿意接触这些满足好奇心与参与感但又不真正关切这些问题的心理需求的一部片。当然,作为一种类型片,直来直去一针见血,不搞那些弯弯绕绕,挺好的,毕竟它的使命是让我们看着爽,爽到了带来了心理上的愉悦感受就很棒了,更加深入思考本就不是它要承担的。

  • 《克莱因壶》
    如果说《盗梦空间》中的梦境是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则扭曲而独特,像是两个镜子相互映照,无法确定是谁反映了谁,就如同庄生梦蝶。 一般而言,谜题是起点,答案是终点,但克莱因壶中的谜题和答案却互为对方。与此类似,虚拟世界本应是真实世界的映照,但在克莱因壶中,两者却无法区分。换言之,只有当谜题没有答案,虚拟与真实没有界限时,克莱因壶的本质才会显现。 在第一次进入 K2 时,我在游戏中的飞机舱里看到了这样的牌子:“警告,此门禁止逆行。凡通过此门者,不得返回。” 已经没有返回的办法了,因此,结尾这样的双向开放式结局可能就是克莱因壶这个故事所希望表达出的思考——现实和虚拟这对概念上的悖论其实本质是互为一体的吧,循环本就没有结束点,所以,没有结局就是结局。

  • 《安眠书店 / YOU 第一季》
    前两三集看的时候觉得挺新颖的,后面几集对心理层面的探讨也还不错。但我得承认,我能把整部剧看下来 50% 要归功于男女主的颜值和身材 🤤。青春剧的演员 + 惊悚剧的配乐 + 文艺片的摄影 + 绯闻女孩式独白,再混杂上一些似是而非朦朦胧胧的对人心理层面的暴露与探索,不难想象应该会有蛮多人喜欢这部剧的。但就是给我一种很怪的感觉,可能是我脑子太陈旧了,在看到里面某些探讨与做法时会有一种微博上那种很高明的故意制造话题度的感觉,但又很隐蔽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总得来说很多地方这种奈飞式的引导让我看得觉得很不舒服。看了下之后几季,好像还是在围绕着这些东西打转,那我觉得这剧就编 10 集就挺好呃,多了有点儿审美疲劳。

  • 《金色梦乡》
    这是一本在心情不好时会给人带来一点儿光的那种书 🤗,伊坂幸太郎真是个美好的作家,好温柔有趣的灵魂。刚刚看完这本书后的我恨不得把 Golden Slumbers 循环一晚上!

瞎看盲听


见闻

爱情小小鸟

菜鸟与熟练工

经常看到网上的人们分享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的恋爱经历,除了各类论坛短视频中普遍的主流附和、调侃等常规话语之外,有一些私人的细腻的观察视角反而会引起我不少共鸣:

@青鸟的频道:和内向的朋友社交,总觉得他们很吃亏,而且吃的很莫名其妙。看似占到便宜的主动的人主观也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只是主动的人找别人玩像呼吸一样自然,内向的人跟要了自己老命一样。与其说是内向,倒不如说是自卑了。别说向别人提出要求,光是心里冒出这种想法,都能让他们心怀不安,我怎么能想要提这样过分的要求呢。就连过个节日,他们也不敢提出要礼物的要求。 当然也不是不喜欢,只是傲娇。但是吧,又不是动漫,傲娇了也不会有人发现,只会当真。如果是女生,倒也是最好养的女友类型。可惜,几乎都是男生要穷养的思路的直接产物。缺爱缺到长大了,就不觉得自己值得爱了。只好自认为是内向,不敢开口而已,但是实际上是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应该得到这些。而这种性格相对的是愿意主动付出的男生,而不是富养出来把接受当成理所当然的女生。但是又不是女生,只会在追求女生的过程中,变成舔狗。毕竟他们也不觉得自己得不到女生的正向反馈有什么错。

之所以会对这些话有感触,其实也是因为我和身边的朋友中很多人都是类似。我们一起玩儿的这一堆大多出身乡村,连带母胎单身二十多年。看的书和剧是不少,心中也都有着憧憬的幻想的完美的爱情,并且相信自己是守得住且能为一段真正向往的关系付出全部的人儿。但这样的人一遇到现实的爱情,又往往急着确定关系,整个魂灵都牵绊其中,却偏偏不知如何和异性相处。一旦情感世界中出现波动与问题时,他们也不知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只能懵懵懂懂猜来猜去累了自己与她人。

@Chang Wei 昌维:這世界上有一種男生,不抽菸 不喝酒 脾氣好 也不花心,喜歡上一個女生 願意付出一切,信息都秒回 不管到哪都順路,把自己的悲傷和歡喜交到對方手上,等同於是給了對方傷害自己的權利,但這種男生 正好是女生 最不屑的。純情小男生都這樣,單純,天真,真情付出,傻傻的。被傷害之後,有的一輩子走不出來。有的變得腹黑,開始花心。也有的,遇到另一個她被治愈。

像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心中是充满着从小到大累积起来的对亲密关系的一切的美好幻想的。然而,即使双方都无怨无悔地付出,一个正常的人也很难填满这样一颗心。当把大部分精力、感情和希望都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看似纯情浪漫,可一旦分离或者意外来临就必然会导致崩溃,在今后的人生中每每想起,只是不断在加深「心中有倾尽一生去想念跟追寻的影子」这种想象,只能感到遗憾、不甘、不解,并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终落得一个弄伤彼此 😩…

但话说回来,这些东西本就听一万遍也不会入脑,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明白。人生一世有不少起伏与挫折,也算是尽情体验一场,重要的是要始终秉持一颗走得出来的心,人还是要相信自己 —— 你很不错了,不管在哪里,干什么,都会很好的 😊。

刘能离婚合订本

刘能离婚事件在推特中文圈也算是个挺有关注度的话题了,战线拉得很长,剧情也很波折。这合订本看下来就让人感受到了一个人失去婚姻热情的过程,以及背后一个中年男子视角的多年来在婚姻生活中所做出的无奈妥协。

虽然我常和人说这辈子不结婚啦,但「不结婚」三个字本身从来不成为我追求的目标与态度,其实结婚并不是不可行之路,于我个人而言,这种说法其实隐含的意思是在处理任何亲密关系时都应该慎重考虑。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认为为爱结婚才能证明真正的爱情,毕竟一起过上五年十年,即使再热烈的恋与爱也会被琐事和时间消耗殆尽。还是得明确两个人在一起、结婚绑定一辈子这种行为背后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两个人今后将经历和承担的又会有什么,想清楚这些再作决定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这段关系可能也会更平滑、和谐和稳定。


思索

我眼中的爱情?

我记得曾经和杨同志聊天时,我有说到过在这方面我挺传统一人。这种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是我理解的爱情是那种两个人一体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我只是你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这种想法就有点儿 classic love vs modern love 的那种感觉。对于我来说,类似的这种理念上的东西我还看得挺重的,所以即使表面上说着没有爱情也无所谓,但实际上底层逻辑是非常看重爱情的,反而会断绝随便谈谈的心思。

感觉上其实后者更洒脱更合理,更适合现代都市生活,也更不容易被人 PUA 或者活成一只舔狗呢。不过我确实做不到就是了,我总觉得我如果那样做表面上是做自己(各种社交媒体好像目前都在鼓励说这样做并没有问题),但我有点榆木脑袋想不开,总认为这本质上是没有责任心的开脱语,我很怀疑抱着类似「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只把爱情当附加品、调味品」、「把谈恋爱当作一种成长体验,多体验才能多成长」、「在爱情中那些相互博弈的小细节」等想法来进行恋爱、婚姻的行为真的有意义嘛,这样的爱情明显是一种其他东西的替代品而已啊,得到抑或失去确实没啥值得惋惜的,但秉持这种理念最大的可悲难道不是会逐渐失去拥抱真正的触及灵魂的亲密体验的能力嘛?(反正我只觉得要真是这样那也太无聊了叭,这真的不是买椟还珠嘛 QAQ )。。。。

对我这种人来讲,要真这样做了,估计最终也很难说服自己的内心,只是变成了可能表面上情感生活不错但本质更加自私自我的人,只是这样想想我就觉得不开心。所以,我还是做好我所认为的就好了,感觉自己这方面是活活一传统老顽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