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3-02 失眠多梦以及拥抱变化



生活

六片山游记

在周六,我和以前的同事一起去爬了六片山。我们从白云山出发,到达了六片山天池后又从凤凰峰下山。整个过程中,上上下下攀登了三座山峰,耗时大约半天,下来时刚好天黑。选择的线路经历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路段:乡间土路、山间小径、建好的石阶和陡峭的牵绳索道,体验还是蛮丰富的。途中还看到不少人骑着山地摩托穿行于特定的山路之间,可真够刺激的!

https://image.philohao.com/images/20230211_lqpmuj.jpg
六片山之行

https://image.philohao.com/images/20230211_ljyjlw.jpg
六片山天池 · 蓝眼泪

https://image.philohao.com/images/20230211_xqgz.jpg
和主人一起爬山的可爱修狗

校友小聚餐

有两个同学来广州参加公务员省考,我们便约了几个人一起在「常来小聚」见面吃饭,我顺便见到了他们的“家属”哈哈。这家店摆盘看着都挺好看的,但无论是之前来还是这次来都觉得太咸了,口味比较重。之后呢也很希望能和老同学经常聚聚,感觉已经太久没见面了,其实我内心感到很开心,但是我的外在表现估计是有点疏离和距离感呃。我一向是这个样子,总要慢慢熟络起来才开始不那么拘谨,逐渐放得开。

睡眠出问题

这个月我的睡眠状况堪称灾难,基本上每天都要等到快四点才能入睡,然后早上八点多就得起床去上班。虽然我在工作时没有感到困倦,但整天都是迷迷瞪瞪的,就算这样晚上回家照样会睡不着,一躺在床上就开始胡思乱想。也因为睡得太少而不敢运动,每天回家就是打打游戏、看看视频,其他什么也做不了。称了一次体重发现比去年增加了 15 公斤,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时有些陌生,眼睛里都没什么精气神,整个人没有活力,丧丧的。

也许是时候出去走走,看看花草树木,听听鸟语花香

然后就人生第一次买了褪黑素,每天洗完澡、吃了药后便躺在床上打开投影仪,看着选好的剧一集接着一集地播放,不知不觉中缓缓入眠,这种方法还是挺有效的,平均睡眠时间逐渐到了 6 个小时以上。但是吃褪黑素会导致我频繁做梦,梦里好多遗憾的事啊,醒来后经常会难受和失落很久。周末有尽量出门透透气,沿江边漫无目的地散步,带上耳机听着推理小说,接触温暖而不刺目的阳光和柔柔的江风,身体和思绪仿佛暂时脱离了现实世界,感觉还不错。


捕获

书影札记

  • 《风味人间 4·谷物星球》
    这部纪录片将食物和人类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讲述普罗大众一个个小家的食物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第四季选择了「谷物」这个主题,正如官方简介所说,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农业诞生至今的一万年中,人类与食物之间相互塑造的传奇。整体呈现自然流畅、非常吸引人,「风味人间」这个名字恰到好处。碳水快乐啊,馋哭了!

  • 《狂飙》
    这剧就看到高启盛死的那一集就好了,后面受限于现实因素就已经不可能和前面是同种水平表现了。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这个角色把一个受欺负的小老百姓一步一步被逼成黑社会老大的过程完美演绎出来了,并且其中涉及到的人情世故也很符合现实引人共鸣。有一点疑惑就是,李一桐扮演的角色存在意义不太明确,似乎只是为了谈恋爱而出场,不过不重要就是了,不影响这剧主要想表达的。

  • 《三体 (2023)》
    这个电视剧版本比 B 站出的动漫版好太多了,它成功地营造出了原著小说中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当初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那种感觉。于和伟的史强非常符合我对原著这个人物的印象,对味了~就是节奏实在太慢了,我以 2 倍速看都觉得慢悠悠 😂。

  • 《搏击俱乐部》
    当然,我们可以从人格分裂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邪恶和平庸在同一个母体中蛰伏,在特定的时间相互对峙的戏码在不少同类型的影片中出现过。但在我这里,那不是影片的重点,人格分裂不过是一种传达情感的媒介,是导演讲故事的工具。显然,这部影片旨在探索隐藏在分裂表现下更加令人困惑的主题,如道德、理想、欲望、个性、生活和存在等。这些东西到底代表了什么?有何意义?思考和改变是痛苦的,这痛是活着的一种明证与方式,可我们该如何在理性与疯狂之间找到生命的价值呢?

  • 《王冠 第一季》
    看完这部剧,有感受到人类社会确实是有多种不同的展开方式。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可以是简单,也可以很复杂,而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有自己要承受的那一部分,毕竟哪一种荣光不是戴着镣铐跳舞?制作是真不错,题材本身就是王室生活那些故事没什么可多说,其成功在于一流的剧本、导演、表演、配乐与布景设计等方面,有种把白菜做得吃起来像是山珍海味的功力。但由于我对这些内容实在兴趣缺缺,所以不会追看后续几季了。

  • 《如首无作祟之物》
    这本书是在 B 站以听书的形式听完的,那天天气不错,我沿着江边走了一下午,也就听了一下午。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采用小说家投稿体方式写作,多视角同时进行的叙事方式,诡计方面最后的多重反转也确实令人回味无穷,但是如果一本书过分注重于诡计,多多少少会让整个故事回想起来有些别扭总感觉有些叙述性诡计,本书就是这样。总体上,我觉得是非常优秀的一本佳作,值得花时间一读。此外,也感觉它非常适合拍成电影,因为背景铺垫、氛围塑造以及和解谜相互交融的叙述及场景变换手法都很有画面感和电影感。


见闻

勇气与信心

@recky_yy:在微博上和网友对话,会感到一个人的信心真是太重要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没什么本事,但就相信自己有本事,靠着这个劲儿,都能走的挺远。而中国的年轻女孩子,有些能力很强的,对话几句就能看出来一个人的水平,但却表现的很怕,似乎在怕周围所有的事。你想一下,让你怕的,也许正是这个环境。跳出这个环境,可能就好了。如果身边有个别几个人给你造成了烦恼,你就离开这几个人,不再和他们联系,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是周围环境给你造成烦恼,你就离开这个环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明白这种恐惧感:就是即便现在的状况不怎么好,但毕竟我是了解的,熟悉的。而未知的东西,万一它更恐惧,更让我无助怎么办?有一句话叫做:Do it scared. 一边害怕着,一边做。如果天生就自信,不那么害怕,那当然好。如果先天比较怕,还是要做。越做越 gain traction,越走路越通畅,越走心里越明白,渐渐的就不那么怕了。

我理解她描述的这种恐惧感,每当我独自踏入一个新环境,这种感觉常会弥散全身。初中时,我完全应付不来这种状况,唯一的反应是变成一个只会沉默、傻笑、一被关注与问询就脸红的呆瓜。我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疑惑与看法,只能闷头思考,并且小心谨慎地处理所有事情,在我的小世界里与外界保持距离。上高中后是换了城市,学校环境要自由可爱得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开始觉得可以呼吸了,并且逐渐交了许多朋友;也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在纸墨间领略与体验了不少他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历程,我对人对事虽然还是很木讷呆板,但内心状态有松弛很多,并对某些事情也有了更多自信。

工作之后又经历了另一次转变。随着越来越确信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足以胜任所需,并随着帮助他人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随着对自己、对他人、对规则、对世界了解认识越深,反而越不怕了,行事越来越遵从本心,也不怎么害怕麻烦与难题了,真的就像上面说的 —— 迈出前几步,没人会嘲笑的,勇敢地去尝试,随着经验积累越来越多,“gain traction”(获得动力),“walk more smoothly”(行动更顺畅),内心会逐渐明白一切,那种对自己的掌控感会渐渐地就让你不再那么恐惧未知了。

表达这件事

这段文本提到的关于自我表达的观点,真的很戳我。

@书墨资源:你要写风,你就不能只写风。要写树梢的弯度,要写湖面的波纹,要写树叶婆娑的声音和它落地的路径。要写屋檐边悬挂的铃铛响,写轻舟与竹筏轻轻漾,秋千轻轻晃。写拨云见日的山,卷起又落下的浪,甚至是一场散了的大雾。说爱我也是。

我自己在写博文、写月报时也曾思考过,如何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字?说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而不是成为一个“Copy&Paste”工具人,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把别人的话当做自己来说。总结了三点时刻提醒自己,把它们写在了备忘录并贴在了我的桌子上,这样每次码字时我都可以一眼看到:

  • 细节,把具体的细节写出来;
  • 少些悬浮的概念,讲述亲历的故事;
  • 要有主观的描绘与感受。

总的来说,就是要真切实际地表达自己。尽管目前我的表达与这种想要的状态相去甚远,常常无从下手、难以流畅地表达所见所想。敲出的字符也不够生动,读起来总感觉和我真正要表达的有一层厚厚的隔阂。但我会继续写下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的。


思索

「显而易见」的常识

最近我向一位对计算机不太熟悉但想要试用 ChatGPT 的老友提供了我利用 Chatbot-UI 项目搭建的国内可访问的私人部署 ChatGPT 网页时,老友冷不丁来了句:“怎么感觉你什么都会啊?唉,我对这些就一窍不通。” 我当时的回答是:“只是因为我恰巧有很多空闲时间,所以喜欢折腾各种东西,而且电脑相关的知识也比较熟悉。同样的道理,在你自己熟悉的领域里也有很多事情是你看起来轻松理解,但我却横竖都摸不着头脑的,就算看了会了过两天也会全忘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明明是如此显而易见的常识,为什么他竟然一点头绪都没有?」或者「为什么他对这些稀奇古怪的知识了如指掌,我却完全没有概念?」

私以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个人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领域的基础框架和脉络。

以我母亲为例,她就完全没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常识。例如,她经常会问我:“我怎么从微信去拼多多啊?”(她很多时候是是从弹出的通知点击来进入一个应用,但到想主动切换又没有通知弹出时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于是我告诉她:“你的手机就像一个四合院大宅子,有好多房间,微信和拼多多就像其中两间。你只要站在院子一眼扫过去就能看到每个门上都有什么标志,这样你就知道进入哪间屋子了。” 她恍然大悟:“对了!我先回院子。” 接下来她就会一边嘀咕一边操作:“点中间的那个房子回院子(没用全面屏操作,开启了虚拟三大金刚键),好了,到院子了,现在找拼多多是哪间… 找着了!” 然后就完成了这个操作。

如果没有掌握一个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即使经常接触相关知识也是零散的、无法形成有效关联,并且常常会不知从何处入手。相反地,一旦把握住脉络,在之后接触相关信息时会不自觉地补充和完善之前的知识体系,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按部就班。

再说到我自己,这个月我发现自己在绘画和摄影方面就极度缺乏常识,比如光影透视、不同的风格流派、有哪些画面效果、各类构图镜头等,脑子里完全没有这些个概念,太乱了!这使得每次想要尝试用 Midjourney 生成一些图片时,我经常会卡在 Prompt 上很久很久,然后憋半天憋不出来合适的词,这样即使最终画出来了也不是我所期望的效果。如果直接拿别人现成的 Prompts 进行修改吧,又晕晕乎乎的,改都不知道怎么改,一改就效果大打折扣,就像个无头苍蝇般折腾了几天之后变得很气馁沮丧。

然而实际上,常见的绘图和摄影有许多特定的风格与技巧。只要通过一些公开的系统化基础教程去学习基本原理,就能较为轻松地自己推断出哪些部分控制着哪些效果,并确定需要使用哪些提示词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进一步地,在 AI 绘画的过程中慢慢融入自己的思考,并能实现自己的思考,也将感受到更多乐趣和成就感 💪。

所以当在做一些事情总是处处碰壁,不得其门时,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捋清到底是哪里出的问题:

  • 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很缺乏常识,不妨从基本原理入手了解一下,很可能之前的很多困惑都一下子就串联起来了,豁然开朗;
  • 如果发现别人缺乏基本的常识,大可宽容一些。每个人受限于自身的经历、兴趣、知识结构,都有可能对某些领域缺乏基本认知,这是很正常的。